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

發揚傳統客家米食篇


身處文明與快速的生活步調下,讓人無盡地耗用資源,也幾乎忘了生活最初、最美的定義,加工後的精緻食品,滿足視覺享受,卻無法像客家傳統美食一 樣,給人一種溫暖回歸自然感。

客家米食豐富多樣:
客家人素來以米食為主,凡是遇上年節慶典,家家戶戶會做些甜點以招待親戚朋友或祭拜神明祖先,保佑闔府平安。而客家人對得來不易的食物,也格外非常珍惜,因此客家食材美味,易保存、容易與其他食材搭配的特色,則反映出客家人節儉的本質,所以富具傳統文化色彩而又美味的「客家米食」應衍而生。

客家米食文化─「粄」
客家傳統的食品中,粄本來就特別重要且發達,加工再製品在客家飲食中幾乎成了主流,以糯米製成的粄自然廣為流傳。
米飯為客家人的主食,三餐無米飯則不能稱為「食飯」,除了單純以白米飯食用外,以米為原料的各種點心及粄類食品,過年過節或婚喪喜慶才出籠的粄類點心,如紅粄、菜頭粄、芋粄等、利用糯米樁打而成的「米七粑」麻糬,顯現出傳統生活中隨機應變,極態盡妍,給人口欲的飽足感。


在客家飲食文化中,最特別的是依照節氣習俗與傳統米食而創造出各式各樣的粄,所以在不同季節節氣與家中習俗中,各有吃粄的文化。不論婚喪喜慶或廟會拜拜都會大量的用「米七粑」以饗來客;農曆春節做「甜粄」是新年期間最重要的粄,它的製作方法和一般的 並沒有太特殊的地方,只是甜度高了許多,這與客家人口味重有很大的關係。

甜粄(年糕)



鹹甜粄

此外,正月二十日是客家人俗謂的「天穿日」,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煎甜粄 吃,而且煎的甜粄不能捲,一定要是平的,傳說可幫助女媧娘娘補天。相類於甜粄,同樣含有吉祥、喜氣意義的粄還有:「發粄」─形狀圓頂,表面會開口 代表發財、「菜頭粄」-即是蘿蔔糕…
發粄(發糕)


菜頭粄(蘿蔔糕)

過了元宵之後,正月十六日便 有客家人開始掛紙掃墓應掛紙所需的艾草粄開始登場,老輩的客家人都相信,這些用植物製成的粄,含有應景、補健和去污的作用。


艾草粄

客家人除了在歲時節日吃粄以外,平常日子裡,粄也是婦女為外出勞動的家人所準的點心,客家傳統的粄中,還有菜頭粄或是芋粄,這兩種分別以蘿蔔絲芋頭為內餡蒸製的粄,雖然是年節常使用的粄類,但是在人口 多或經濟較寬裕的人家, 甚至平常日子偶爾每一種都蒸上一籠,一方面表示豐盛,同時也可 滿足家族中 每個人不同的喜愛。另外用糯米和蓬來米混和為材料,做成粄脆,再以蘿蔔絲、肉丁、香菇、蝦米、胡椒粉炒製成配料,傳統的客家菜包是用柚子葉做襯底包在粄脆內成為一種豬籠型的粄,蒸熟 後便成了又香又可口的菜包,是客家人最喜愛的點心之一,當然並不限在尾牙元宵才打菜包,只要新年期間,有客人來訪,隨時都可 打菜包宴客,即使到了元宵當天,客家人也不依照時興吃元宵,而是打菜包讓全家人共享,可見菜包在客家點心中的重要地位。



豬籠粄(客家菜包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現在因為社會的發達以及物資的充裕,使得現代人對粄或粿類的食品越來越不感興趣,甚至年節將到,在街上買個一兩塊粄應應景罷了,然而當吃起這些粄類時,最能夠體會的除了濃 濃的「年」味外,更充份反映出祖先們節儉、樸實的生活風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